close

近期遇到幾家企業,老闆都在為同一個問題煩惱:陸續提拔了一些管理幹部,後來逐漸發現有些人根本不稱職,不能勝任崗位工作,但考慮到面子與感情,也不想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又不好直接撤職,進退兩難。我們來分析下這種提拔過度現象是怎麼產生的。

《心理學不玄》彼得原理- 你的主管不一定比你強,為什麼公司內

彼得原理

在組織中,不管晉升有多少標準和條件,有一點是毫無例外的,就是必須在現有職位上工作稱職。只要稱職,就具備了晉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任何組織都不會對不稱職者繼續晉升。所以,組織中晉升的一般規律是:只要勝任,或遲或早就會晉升;在上一層級依然勝任,那麼還會晉升;而一旦晉升到不勝任的崗位,這個晉升過程就會終止。

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發現了這個有趣的現象,並得出了如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升提拔,因而雇員總是趨向於被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這就是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理論。

彼得原理在現實中無處不在:

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無法勝任;

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導致無所作為。

彼得原理時常會導致一個組織現象:你的你的領導不一定比你強。

 

彼得原理的影響

一旦放任彼得定律發生,以下幾種可怕的推論都無可避免: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被提拔的上限(稱之為彼得高位或彼得高度),而且這個位置是他所不能勝任的。

最終所有位置均將被不稱職的人占據。

由於不稱職的人占據重要位置,而且他們會擔心能力強的人威脅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將僱傭更多不如自己的人做助手,並導致機構膨脹人浮於事。效率低下。

 

怎麼打破彼德原理

1.改變「唯業績論」的觀念和晉升機制

員工當前的工作業績與更高級的崗位任職能力並無必然的關係,在某個崗位上工作出色,只能說明他很適合當前的工作,不一定具備更高級崗位的任職能力。尤其是從執行者轉變為管理者,兩者的任職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一個優秀的專業人員未必能做好管理,一個出色的基層管理者也不一定具備中高級管理者的能力。

 

2. 建立不同管理崗位的任職標準,並按標準選拔、培養人才

不同的管理層級、不同崗位在領導力、知識經驗、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必須建立明確的任職標準,並通過人才測評選拔出符合崗位任職標準的人才,這樣才能保證人崗匹配。同樣,也可選拔有潛質的後備幹部,制訂實施培養計劃,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使其具備擬提拔崗位的條件。

 

3. 員工的晉升過程要避免直線式提拔

而應遵循「螺旋式晉升」的原則,每一次晉升前都要完成相應的「功課」,做好厚實的積累。管理層級越高,涉及的領域越多、應對的局面越複雜、能力要求越高,不僅需要一定的專業深度。同時還要能靈活運用各種技能。

對應擬晉升崗位的任職標準要求,為員工安排工作實踐、輪崗、職責擴展、代理職務、培訓學習等方式,使其接受充分的教育和鍛鍊,獲得跨領域、跨專業的知識能力,鞏固基礎,增強適應性,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逐步達到目標崗位的要求。同時,對經過較長時間培養仍不能達到擬提拔崗位要求的人員,要果斷的給予調整,移出後備幹部庫,防止出現過度提拔。

 

總結

成功企業的用人之道是知人善任,隨著現代管理技術的發展,企業要善於使用新的模型和工具進行人才的選育用留,最大化避免彼得原理。

對個人而言,要深入了解自我,理解一個人工作和生活的終極目的。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不停地升職,但不要將往上爬作為自己的惟一動力。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正確的認識自己和評估自己,與其在一個無法完全勝任的崗位勉力支撐、無所適從,還不如找一個自己能遊刃有餘的崗位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

arrow
arrow

    JT才知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