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雙十一的時候衝動買了一大堆打折商品,結果事後想想,既不是必須的也不是常用的,可能很多還是根本不想要的,天長日久,東西堆了一大堆,放著礙事看著礙眼,甚至有時候會覺得東西越多負擔越重,那麼難道東西越少就越幸福嗎?今天的這本書,給了你一個肯定的回答,我決定簡單的生活,是一本極簡主義者的行動指南,這本書告訴你扔掉多餘的東西,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最大限度把生活環境變得簡單,從而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達到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

COVER

本書作者為佐佐木典士,是一個日本人。他的本職工作是出版社編輯,同時也是一名非常純粹的極簡主義者。這本書呢,兼具了哲學思考和實踐方法論,是他的武功秘笈。下面我們就來介紹這本書。

 

理解極簡主義者

蘋果創始人賈伯斯就是一名“完美無缺”的極簡主義者。賈伯斯對待任何事情,都要努力減少各種干擾。比如,他平時總是穿同一種款式的衣服,在蘋果的產品上也儘量減少多餘的設計。召開會議,出席人數一定會壓到最低,如果發現有不必要的人在場,他就會毫不留情的跟對方說:你不需要出席這次會議。由此可見,極簡主義者並不是要扔掉所有東西,而是把沒用的事物減到最少。極簡主義者才是真正瞭解自身需求的人。他們不會因為在乎別人的目光而追求“物欲”,他們清楚什麼是真正“必要”的東西。正是更加珍視生活中重要的東西,極簡主義者們才會減少周圍物品的數量。

那麼,到底減到多少才算步入了極簡主義者的門檻呢?作者的答案是:沒有固定標準。反之,作者還告誡我們,一定不要從字面理解,極簡主義並不是越少越好,也千萬不要去比較誰留下的東西更少。

“極簡”這兩個字本身並不是目的,“極簡”是一種態度,一種理念,目的是幫你迅速找到應該珍視的東西。

 

什麼阻礙了你找到應該珍視的東西呢?

社會環境

人類目前正處於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每天新聞、社群媒體都會發給你大量的資訊,但是裡面大部分的資訊是垃圾資訊,就是一些標題很抓人眼球,但又沒有什麼實質內容,看完就會忘掉,純粹為了消遣的資訊,有實驗顯示,如果過於貪戀這種垃圾資訊就會變得智商下降,甚至跟吸食大麻的效果一樣,同時過度依賴網路社交,也給人類的生活造成了相當大的問題,無論你身在何處別人都能與你聯繫,這樣的生活讓人精神緊張,作者認為造成這個結果的根本原因在於,其實人類大腦的還停留在五萬年前的狀態。或者換句話說,人類大腦從五萬年前就沒有再繼續進化過。然而這個世界的科技水準卻在飛速發展。就像一台老式電腦,一下子被塞滿了不必要的東西,還要處理各種雜事,同時進行不同的任務,做各種決定,自然越來越慢,最終必然崩潰。

 

人類身上的適應性

有人可能會問了,難道適應性不是一個好東西嗎,的確適應性在困境中,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戰勝挫折。但在日常生活中,適應性所帶來的習慣,會降低我們對所獲得事物的滿足感。人之所以不滿足,就是因為實現願望之後,欣喜會逐漸退去,對曾經的欣喜也會慢慢習慣。久而久之,習慣漸漸變成了理所當然。例如如果把一個玩具做成的戒指,送給小姑娘,他會非常開心,但是,他沒過多久就會厭倦了這個玩具戒指,拼命存錢去買真的戒指,不久後又會厭倦了,於是就會用薪水的錢去買金戒指,但是金戒指的蜜月期一過,就會想要一個鑽石戒指,最後,即使得到了最貴最獨一無二的戒指,最終也還是會厭倦, 於是,人們一方面為了幸福而去追尋快樂和欣喜的感覺,另一方面這種感覺又會在得到之後,馬上就變得習慣甚至厭倦。為了更多地體驗幸福,人們只好又開始買新的東西。為了追求更大的幸福,人們只能開始追求更貴、更好的東西。於是陷入了永遠不滿足,永遠不幸福的怪圈。在這個迴圈裡,我們自然也就永遠找不到應該珍視的東西了。

 

人類的社交心理

人從遠古時期開始,就一直是群居動物,人類的各種心理,都被打上了群居生活的烙印,所以我們一旦脫離社會就會感到孤獨,這種孤獨就像某種警報一樣,提醒人們趕快回到群體中去,為了能在群體中生存下來,個體就必需要對群體展現出一定的價值。於是,人類也就天生擁有了到處展現自我價值的願望。 問題是,有些價值很好展現,比如帥氣、漂亮、高挑、苗條這些外表就能直接反應。可有些價值就需要長期相處才能展現出來,例如溫柔、幽默、勤奮、樂觀、能幹,這些內在價值就無法第一時間展現。那怎麼辦呢?於是人們就將這些內在的東西,想方設法,不自覺地通過外在物品,間接的去表達或暗示,例如:身上穿著高級毛料的西裝,腳上穿著發亮的皮鞋,手上戴著勞力士手錶,開著豪車到處兜風,就可以簡單明瞭地向周圍人表明,你是一個富人。 可問題在於,太多的人以為買了什麼樣的物品,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把物品當成了自己。這樣就會讓你手上的東西越來越多,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逐漸迷失自我。因此我們必須反思這種價值觀。物品不能代表人,當然也不能控制人的生活,物品歸根到底只是工具而已,不是為了顧及他人的眼光而存在的。

我們擁有物品,只應該因為:自己的確需要。如果不能認清人與物品的關係,我們就會陷入盲目追求喜悅感的閉環,也一定會陷入用物質證明自己的誤區,再加上當今社會每天山呼海嘯,席捲而來的誘人行銷資訊,催促你趕緊去買買買,不加控制你的物品只會越來越多,生活被各種雜物佔據,也越來越不知道自己最應該珍視的東西是什麼,最終失去幸福的能力。

 

如何實現極簡主義生活

本書作者可以說是事無巨細的列舉了多達70條減少物品的法則,總的來說可以圍繞以下幾點來重點進行。比如,要立即開始動手,要明確沒有什麼是不能丟的,要把家裡的死角清空,要丟掉整理和收納的念頭等等。這些處理辦法中最核心也最重要的就是:只留下必需的東西

作者在書中反復強調,捨棄是一門技術,要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千萬不要等待,先“扔起來再說”。要知道,並不是你靜下心之後才能開始捨棄,而是捨棄了之後才能夠靜下心。如果要等到“哪天有空了再扔東西”,“那一天”就永遠也不會來到。

作者認為,扔東西,最好先從顯而易見的垃圾開始。為了長期培養扔東西的好習慣,我們最好先一個一個地積累成功經驗——就是所謂的“先設定一個小目標”。扔東西也是如此,例如扔掉空的快遞盒、空瓶子空罐子、打掃冰箱裡的過期食品,扔掉破了的衣服,扔掉壞了的家電等等——我們可以先從這些一看就知道是垃圾的東西開始扔起。

然後接下來,是扔掉那些留著備用的東西,同樣的東西,如果超過兩個,那麼一定要扔掉一個。比如家裡有三把剪刀,那麼就扔掉其中兩把,選擇標準也很簡單,扔掉不喜歡的、沒用過的或者不好用的就可以了。那麼從這個方向繼續想下去,我們也應該丟掉家裡的存貨。比如打折時買的手指,促銷買的洗衣液等等,這些重複的東西會佔據大量的空間,你的家裡不需要有庫房,街邊的便利店和商店倉庫,才是你的庫存,需要的時候隨時添置就是了。多餘的東西扔掉了,那麼贈品這種東西,是沒有再留下來的理由,比如逛街時商家送的小禮品啊,積攢的購物袋啊等等,這些雜七雜八的贈品,其實大多數派不上用場,就統統扔掉吧,而且呢以後再看見有人送這些贈品,應該學會果斷拒絕,

扔掉了以上這些東西,其實才是剛剛開始,下面要處理那些花了大價錢買回來的、看似“有用”的東西了。比如,應該丟掉因為虛榮心而買回來的東西。比如顯示瀟灑帥氣而買的名牌手錶和名牌鋼筆,為了偶爾能發一次社群而買的專業戶外裝備等等。這些純粹用來滿足虛榮心的東西,請丟掉吧。

還有一些東西,到底該不該扔掉,可能不太好判斷,那麼作者也給出了他的一些標準。比如說:一年不用的東西請扔掉。如果是今年冬天肯定會用到的毛毯,或是每年都會穿的羽絨衣,或是明年夏天肯定會穿的泳衣,這些就留住。

但是很多一年四季都沒用過的東西,一年沒用也不影響生活,那就說明其實你並不需要他們,估計明年你也依舊派不上用場,所以請果斷扔掉,再比如,積了灰的東西,既然有了灰塵,看來也是不需要的東西,也可以扔掉。如果以上都做到了,那麼你還要檢查一下家裡的角落,儘量把角落清空。不要試圖在角落放一個櫃子,收納空間並不是越多越好,增加收納空間只會讓東西越來越多,最後永遠裝不滿,與其這樣還不如乾脆不要收納空間。

極簡主義品牌無印良品的設計師,原研哉,就非常推崇一種理念,叫做“無用之用”。這是日本禪宗的一種哲學,就是說,其實越是空無一物的房間,越能讓我們內心舒適。各種傢俱和收納用具,都是自由的敵人。

那麼在扔這些東西的過程中,你也許會遇到一些左思右想,確實難以,下定決心的東西,那怎麼辦呢,沒關係,作者也總結了一些折中的經驗,無法捨棄的東西暫時先拿出來,放在紙盒箱子裡,或者壁櫥裡,暫時把它隔離一段時間,重新審視你和它的關係。如果之後一段時間你都沒再拿出來,多半啊也就可以趕緊決定扔了,比如在審視某個東西的時候,一開始覺得無法徹底捨棄,都是正常的心理,只要你能在接下來,明確找到讓你難以捨棄的理由,就比較好辦了,例如,承載著美好的回憶,那麼乾脆將這些東西拍個照,留個念,就是一個好方法;拍了照片之後,回想一下當初得到的喜悅,再對物品表示感謝,然後把照片保留起來,東西本身就可以扔掉了,再比如,如果扔不扔一件東西,讓你反復思考了5次,那麼就應該果斷扔掉它。因為它已經開始在牽扯你的精力,還會讓你糾結其他東西的去留,所以如果反復出現丟掉的念頭,還不如立即做決定直接扔掉就好了,有些值錢的東西,可以考慮放在二手代賣網站上。一來是可以收回一些錢,二來是在拍照、填表、註冊的過程中,也能夠再次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極簡主義帶來怎樣的變化和收穫

極簡主義理念,可以讓生活發生真正而徹底的變化。比如本書的作者,他就是其中的一個受益者。通過扔東西把自己改造成極簡主義者之後,他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最直接的變化是生活時間變多了。他省去了購物的時間,省去了為了追求限量版而排隊的時間,省去了關注垃圾資訊的時間,省去了翻找東西的時間,竟然連打包搬家,都達到了說走就走的境界

與此同時,他擁有了充裕的時間去放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還有一個變化,就是他擁有了充沛的精力。要操心的東西少了,生活效率也變高了,自然精力自然就多了。他可以馬上、隨時隨地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行動派。作者除了在全日本做了12場演講,他還嘗試了潛水、瑜伽,開網站寫書,收穫了好多個人生第一次,生活變得更有趣,也因為這些嘗試,作者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收穫了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內心方面,內心感受也變得更加寧靜。因為不用去刻意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也不用在乎別人的眼光,結果是能夠更專注於自己的內心,也更珍惜身邊留下來的東西。

其實我們都不需要去“變得幸福”,而是去“感受幸福”。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能夠讓我們找到最珍視的東西,能夠讓人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內心,因此自然也就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幸福。

arrow
arrow

    JT才知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