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即使相信的事情與事實有所出入,我們依然可以執迷不悟呢?
一位曾經堅信創造論、反對演化論的人葛蘭模頓描述了自己過去如何忽視演化論的證據。他用「惡魔」的譬喻寫道:「我的認知空間前面坐了一個管制進出的惡魔,他對與我看法一致的證據敞開大門,卻把與我信念相衝突的證據拒於門外。如此一來,惡魔使我相信自己是對的,免於任何討人厭的資訊不一致。」
「模頓的惡魔」生動地反映了心理學的一個現象:確認偏誤,有時亦作「我方偏見」。確認偏誤一般泛指「尋找、解讀和記住對自己信念有利的資訊,並漠視否定信念的相關資訊」的思考傾向。用白話文來說,大概就像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只看見想看見的、只聽見想聽見的」「試圖忽略不想面對或不願相信的事情」。
確認偏誤思維模型
確認偏誤或稱肯證偏誤、驗證性偏見,是個人無論合乎事實與否,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見、猜想的傾向。由此,人們在腦中選擇性地回憶、搜集有利細節,忽略矛盾的資訊,並加以片面詮釋。一句話來說也就是,我們總是趨向於看見我們想看見的,相信我們願意相信的。當我們認定了一個觀點,我們的大腦會持續、有選擇地去尋找證據來證明我們的觀點是對的,同時對那些證明我們是錯的證據,則有選擇地忽略和無視。
確認偏誤的特點
具體的表現可以有幾方面:
1、傾向於選擇性地回憶;
2、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
3、對支援自己觀點的資訊更加關注;
4、忽略與自己觀點矛盾的資訊;
5、對模棱兩可的資訊往能支援自己觀點的方面解釋。
案例
有人拿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做了個實驗。研究者根據某個容易引起對立觀點的議題,比如是否應該禁槍,偽造了兩篇學術報告,受試者隨機地只能看到其中一篇。這兩篇報告的研究方法乃至寫法都完全一樣,只有資料對調,這樣其結果分別對一種觀點有利。受試者們被要求評價其所看到的這篇報告是否在科學上足夠嚴謹。結果,如果受試者看到的報告符合他原本就支持的觀點,那麼他就會對這個報告的研究方法評價很高;如果是他反對的觀點,那麼他就會給這個報告挑毛病。
成語故事“疑人偷斧”,就是很典型的確認偏誤的例子。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個孩子。他看那個孩子走路的姿勢,像是偷了斧子的樣子;他觀察那個孩子的神色,也像是偷了斧子的樣子;他聽那個孩子說話的語氣,更像是偷了斧子的樣子。總之,在他的眼睛裡,那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像是偷斧子的。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時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來是他自己遺忘在土坑裡了。從此以後,他再看鄰居家那個孩子,一舉一動絲毫也不像偷過斧子的樣子了。
確認偏誤在投資上也很常發生,以當時2020年股災為例,隨著疫情的迅速擴散,股市隨即重挫下跌,當時很多人認為疫情蔓延的未來股票未來表現一定不會好,所以很快地拋售股票。然而股市走勢隨著美國聯準會的政策迅速反轉,這時候很多人受制於確認偏誤的例子,開始找尋「未來股市不會繼續漲的證據」,有可能是基本面、亦或是技術分析。後續股市突破新高,上漲的幅度可以說是不可思議,震驚了非常多有名的分析師。這正是受制確認偏差的影響,這時候就算股市持續上漲,部分人也只能看到「股市即將下跌的證據」,而忽略了股市持續突破創新高的事實。
如何應對確認偏誤
第一,我們要對確認偏誤有全面的認識和瞭解
當我們進行思考、決策、表達觀點的時候,一定要有意識地對自己進行提問:自己是否陷入了確認偏誤中,是否有選擇性地獲取資訊。
第二,要保持開放心態和擁有批判性思維
相信這個世界的多樣性存在,保持一顆好奇心,瞭解到很多不知道,或許恰恰是自己的盲區,很多自己知道的或許是錯誤的。通過不斷學習、自我否定來升級反覆運算自己的認知。
第三,要主動尋找不同意見
比如你正在做一個決策的時候,先不要著急做決定。多聽一些對這個的決策的反對意見,換位思考,站在他們的立場和角度去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綜合對比支援和反對的資訊,可以讓我們保持理性和客觀的視角去做決策。
第四,多閱讀
查理·芒格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我這一生當中,未曾見過不讀書就智慧滿滿的人。"經常看書的人,不太容易被確認偏誤影響。因為閱讀可以讓人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觀點,在看到作者的觀點和我們自身的觀點不一樣時,讀書多的人會去想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他的觀點對不對,有沒有可以吸收的地方。這個過程就是對抗確認偏誤的過程,久而久之,閱讀就會讓人變得更加包容和自省。
總結
確認偏誤,讓我們在「主觀事實」的世界裡永遠是對的,即使這個主觀的事實不見得和客觀的事實一致。雖然我們覺得自己所相信的事情是真理,我們也需要提醒自己:以前的人曾經深信地球是平的、地球是世界的中心。你真的能確定你今天所相信的事情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嗎?如果我們願意至多99%相信某種看法,保留至少1%的容錯空間,我們可以讓至少1%的反方看法進入我們的認知,才有機會視情況修正觀念。
如果左思右想之後仍然覺得自己的理念不容置喙,也沒有關係,但我們必須更積極瞭解為什麼對方不同意,以避免陷入確認偏誤的陷阱。當我們眼裡容不下一粒沙,看到對方也只會覺得不順眼;當我們思緒過飽和,大概也聽不進對方的話。這樣的我們,無法與對方有效溝通。所以,保留1%的彈性,不見得是因為對自己的理念有所存疑,而是為了增加我們理解別人的意願與耐心,如果能夠克服“確認偏誤”的毛病,就會敲開另外一個世界的大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