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提出,並刊於《The Atlantic Monthly》中一篇題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pexels-kerimli-temkin-3329301

破窗效應的研究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力浦·津巴多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菲力浦找來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A車將車牌卸掉,並打開車窗後放在紐約相對雜亂的社區;B車完好無損地放在加州的中產階級社區。

車牌卸掉的A車,很快便被人盯上了,車內的東西被洗劫一空,到最後整輛車都被拆完搬走了。

而放在中產階級社區的B車,因為完好無損,即使放了一個星期之久,也沒有遭到任何的破壞。

後來,菲力浦用錘子將那輛完好的車的玻璃敲了一個大洞,結果幾個小時候,B車跟A車慘遭相同的命運。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 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破窗效應的危害

「破窗效應」理論告訴我們:環境對人的心理形成和行為表現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人會被環境影響,同時人的行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環境好,不文明的舉止也會有所收斂;環境不好,文明的舉止也會受到影響。「破窗」的出現,會助長人們的四種心理形成:

一.「頹喪心理」

因為壞了的東西沒人修、公家的東西沒人管、環境遭破壞、制度無人遵守、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腐敗分子逍遙法外,所以對社會的信任度就會隨之降低。對己、對人、對社會、對未來缺乏信心。懷有這種「頹喪心理」的人,即使主觀上絕不去做壞人,但是消極的言行會不自覺地道出了你的情緒,對人和社會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棄舊心理」

懷有這種「棄舊心理」的人往往是這樣一種思維模式「既然已破廢,既然沒人管,那就隨它去吧」。一項規定、制度、法律僅僅是因為執行的不利或遭到破壞就輕言放棄,就會給管理造成無序,進而有後續的人跟著效仿,進而有從眾的狀況出現。

三.「從眾心理」

盲目隨從、消極地規避風險與責任;甚至明知是錯誤的,卻會有一種「別人能夠做,我就可以做;別人能夠拿,我就可以拿」的心理。而不考慮應該承擔行為的後果。

四.「投機心理」

「投機心理」是一種不想努力就要達到目的的扭曲心理,當看到有機可乘並且能得到既得利益的時候,就會僥倖去試一試。「投機心理」有時是「從眾心理」的階段性、機會性的表現,看見別人這樣做過了,靜觀其變,見其無「不良」後果,就會跟著作。

 

破窗效應的破解

當然,「破窗效應」也不是沒有破解的方法。威爾遜和凱林在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是有前提的,一是出現「破窗」,二是「沒有及時修復」。也就是說,只有在「破窗」沒有得到「及時修復」的時候,「破窗效應』,才會應驗。那麼破解方法有哪些呢?

第一、要有「好窗」

「好窗」,對於個人來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對於組織和團隊來說,要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工作氛圍、工作秩序,制度完備、獎罰分明;對於社會來說,要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氛圍、社會秩序,法律健全、有法必依。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領導者,首先去領導一個環境,然後去領導人,好的環境裡若是彼此間充滿了鼓勵與學習、體諒與互動、團結與努力,那麼人們就會在正向能量的環境作用下,受到感染、受到啟迪,發揮出超值的貢獻。

第二,要經常「護窗」

一個制度如果出現紕漏,而沒有去彌補,將會帶來更多的仿效者,從而導致整個制度的崩潰,社會如此,生活如此,一個單位也如此,作為一個領導者和管理者,防漏補缺是應具備的能力之一,「破窗理論」告訴我們:任何制度都是脆弱的,沒有完美和一成不變的制度,人的潛意識是無序的,當制度遭到破壞的時候,人們會傾向於違背制度,而領導者的責任就是要善於發現制度的漏洞,並及時更正過來

第三,要及時「補窗」

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可見,一個微小的事件或變化,經過不斷演變放大,對其未來會造成極其巨大影響,所以對於一些小的過錯也要及時制止或者改正,避免放大、擴散。

 

總結

從“破窗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資訊,這種資訊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就如劉備那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規範自我,不要讓「破窗效應」一再發生。

arrow
arrow

    JT才知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