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卡尼曼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是今天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卡尼曼認為人的大腦存在兩個系統,他稱為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直覺系統,運行起來速度快,不怎麼消耗腦力,不用意識控制,可以稱為快思考。系統2是非直覺系統,有意識進行,需要保持足夠的專注,主動控制,可以稱為慢思考。
舉個例子,6×8,你可以毫不猶豫地立即回答。這時,發揮作用的就是你的系統1。系統1是一個自動反應系統,它根據記憶和經驗作出回答。那68×24,你就很難立即做出回答。這時為了做出回答,你就要啟動系統2。系統2是一個慢系統,它需要借助邏輯推理來解答。
人的大腦
兩個系統與大腦的結構有關。人的大腦是一個生存器官,因生存而進化。大腦的設計是為瞭解決生存和傳承問題,而不是為了求知。過去30多年,認知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有一個重大的研究課題就是「認知吝嗇鬼」,人的大腦對認知資源的分配極為吝嗇,為什麼分配認知資源要這麼吝嗇?因為系統2的理性運算對大腦資源的消耗太高了。我們大腦占全部體重的2-3%,可是消耗資源卻達到20%到30%。如果一動腦,增加消耗10%-15%,為了節省資源,所以人類大腦所遵循的準則是:能不用腦,就不用腦。
在主觀上,往往覺得自己是理性的,是系統2在掌控。但實際上,系統1才是你行動的依據,你的大多數行為都是在系統1的指引下無意識之間完成的。這是因為人類大腦天生有惰性的,不願意多付出這些注意力。在這種惰性之下,系統2往往會對系統1的直觀判斷無條件接受。系統1的直覺式快思考,也就成為了人們決策和行為的真正主宰。
系統1的七罪宗
系統1的直覺式思維存有種種缺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種偏好和四種效應,我們把它們叫做系統1的七罪宗。
一,典型性偏好,指的是人們因為過度關注典型事件,而忽略了典型背後的概率。有一個實驗,先告訴你,一個人在紐約地鐵裡閱讀《紐約時報》,然後讓你猜測她的學歷,她是有博士學位,還是連大學文憑都沒有。實驗結果顯示,大多數人想都沒想,就選擇了博士學位這個選項,這是基於典型性偏好做出的判斷,但從概率來說,這個答案肯定是不明智的。因為在人群裡,有博士學位的人和沒有大學文憑的人,相差的是很多的。而系統1對於看報紙這個典型特徵的過分關注,很容易讓你忽視基礎概率,這就是典型性偏好導致的偏見。
二,可得性偏好,指的是一件事更容易出現在大腦裡,人們就認為這事情更容易發生。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交通事故了,比如我們有一天看新聞,報導了一起飛機墜毀的事件,那麼我們出遠門的時候很有可能避開做飛機,而選擇開車或者坐火車。但實際上,從理性的角度講,飛機失事的概率,比汽車和火車發生意外的概率要低得多。
三,因果性偏好,指的是系統1有個特點,喜歡對事物進行因果關係解釋。比如有一些運動員在比賽的時候,會特意穿一雙紅襪子,如果比賽贏了,就覺得是這雙襪子帶來的好運。但我們都知道,實際上決定一場比賽勝負的因素很多,包括雙方球員的實力、狀態等等,跟襪子的顏色其實並沒有關係。這就是典型的因果性偏好,將紅顏色的襪子看作是取得勝利的原因。
四,光環效應,指的是當我們對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然後我們會覺得他什麼都好。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做過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他假設有兩個人,一個叫艾倫,另一個叫喬治,用一組詞語對他們進行描述,然後再要求志願者對這兩個人的個性進行評價。對艾倫的描述,把褒義詞放在前邊,比如聰明、勤奮,把貶義詞放在後邊,比如衝動、固執;對喬治的描述,還是這些詞,但是順序對調,貶義詞放在前面,褒義詞放在後面。結果,志願者都認為艾倫是個好人,喬治有問題。而且還會在大腦裡做解釋,認為艾倫首先是個聰明人,聰明人有理由固執,甚至這種固執還是值得尊重的;喬治是個固執的人,這種人越聰明就越危險。其實,兩個人唯一的區別,只是你對他們的瞭解順序不同,系統1對先瞭解的資訊先入為主了,這就是光環效應導致的偏見。
五,錨定效應,指的是先入為主的資訊會對我們後續決策做出暗示的現象。丹尼爾在書中記錄了這樣一個實驗,當問實驗者,“你是否願意花費5美元為環保事業捐款”時,最後得到的捐款金額平均為20美元;當把問題換作,“你是否願意花400美元為環保事業捐款”時,最後得到的捐款金額平均為143美元。實驗只是把初始的錨定值更改了一下,獲得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六,框架效應,指的是同一個問題用不同的描述,會導致我們做出兩種完全不同的決策判斷。比如說,在描述某個手術術後病人生存情況時,有兩種方法,第一種說手術後3個月內的存活率是90%,第二種說手術3個月後會有10%的病人死亡。這兩種描述只是說法不同,其實含義是一樣的。但是無論是醫生這樣的專業人士,還是一般社會公眾,都覺得第一種方法更好。
七,稟賦效應,指的是當我們擁有某個物品之後,我們會覺得它價值更大。來看看著名的馬克杯實驗,實驗人員把馬克杯作為商品在學生之中隨機分配,然後讓學生自由交易,結果發現成功完成交易的沒有幾個,因為馬克杯買家和賣家對於馬克杯的估價差得特別多。賣家估價中位數為5.25美元,但買家的估價中位數只有2.25美元。
以上說的七罪宗,根源在於系統1是一個具有先入為主特徵的系統,先輸入的資訊在判斷中佔據優勢地位,而不管這種資訊是否正確,所以依賴系統1做決策常會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
如何避免系統1帶來的偏見和失誤?
下面有4個建議,可以避免系統1帶來的偏見和失誤
1. 放慢思考速度
在認識到大腦的惰性和非理性後,在決策時要有意識地調動系統2,來對系統1的直覺思考結果進行理性檢驗,彌補系統1的缺陷,減少那些由直覺產生的偏見和錯覺。
2. 上帝視角
柳傳志老先生曾說過一種心法,“跳出畫框來看畫”,意思就是把自己抽身其外,把自己變成一個旁觀者,用上帝的視角或第三者的角度來看待自己,這樣就會避免很多系統1的偏見和失誤。
4. 事前驗屍
也就是讓我們在對一件事情做決策時,先假設這件事情將來會失敗
5. 飲水機閒談
就是在決策之前,到比較輕鬆的環境,比如辦公室的飲水機旁,聽聽大家的閒談和批評。去面對這些批評雖然不容易,但是比起自己鼓起勇氣自我批評,還是容易得多。而無論是聽別人的閒言碎語,還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評,目的都是一個,讓思考慢下來,讓系統2運轉起來,儘量避免系統1的直覺思維和快思考,可能給你帶來的偏見和失誤。
在人類的決策行為模式中,由於系統2的懶惰,很多時候系統1會佔據主導地位,但是系統1的直覺式思考模式又存在種種缺陷,容易導致人類決策中的偏見和失誤。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去彌補這種缺陷,用系統2去彌補系統1,用慢思考去彌補快思考,有利於提高決策品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