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貓效應”源自一則有趣的寓言:一位騎士在晚宴上被領主訓斥了一頓,他怒氣衝衝地回到自己的莊園,對沒有及時迎接的管家大發脾氣。管家心裡窩火,回家後找了個雞毛蒜皮的理由,把自己的妻子罵了一頓。妻子受了委屈,正好看到兒子在床上玩,上去就給了兒子一耳光。最後那孩子莫名其妙地挨了一耳光,心情極度糟糕,一腳踢了正在身邊打滾的貓。
心理學家用這則寓言描繪了一種典型的情緒傳染鏈。人的不滿情緒和糟心情,會隨著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最終無處發洩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犧牲品。
一個人一旦無法正常宣洩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就往往會找一個出氣筒,把情緒轉移到其他人或物的身上,而且往往會宣洩到那些比自己弱的人或物身上。非但憑空發怒,而且欺軟怕硬,事情過後往往因此更加自責。有時自己也明知不對,卻很難控制。
現實生活中的“踢貓效應”未必有寓言中那麼誇張,但是不可否認,“情緒傳染”的現象卻十分普遍。某人工作受挫,帶著滿肚子悶氣繃著臉回到家,看什麼都不順眼,便立刻將壞情緒傳染給了家裡其他人,於是整個晚上甚至連續幾天全家都不得安寧。同樣某人在家裡受了氣,也會把壞情緒帶到工作中,這就像一個圓圈,以情緒不佳者為中心,向四周延展開來,這就是常被人們忽視的“情緒污染”。用心理學家的話說:壞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從這個人身上傳播到那個人身上,一傳十,十傳百,其傳播速度有時比有形的病毒和細菌的傳染速度還要快。這種壞情緒污染給人造成的身心損害,絕不亞於病毒和細菌引起的疾病危害。因此我們既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要學會疏解他人的情緒,截斷“踢貓效應”或者說“情緒污染”的傳播鏈條。
那我們該如何避免踢貓效應?
第一,我們要避免去踢別人,首先正確面對情緒,遇到挫折想想自己是否錯了,應該怎樣改,如果發現自己成了他人的出氣筒,要知道他今天只是踢貓而已,自己沒必要因此憤怒,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還會將壞情緒傳遞下去傷害到我們愛的人。
第二,學會情緒管理,在發火之前要明白處理心情比處理事情更加重要,在壞情緒產生之後要明白自己產生了什麼樣的情緒,是悲傷憤怒還是焦慮,然後去想一想自己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如何緩解並控制這樣的情緒。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理解別人的困難,別人的錯誤,不要輕易的把壞情緒帶給他人,讓周圍的人可以輕鬆地和自己相處。
第三,我們要避其鋒芒,首先要學會察言觀色,比如小時候我們看見老師臉色陰沉地走進教室,立刻乖乖的不吵不鬧,這個時候就有效的避免了成為老師踢貓的對象。
第四,無可避免下沉著應對,有個小故事講的是一個人走進酒店的經理室非常生氣說酒店門口太滑了,導致他摔了一跤,現在渾身疼,酒店必須送他就醫。經理就讓他先坐在沙發上然後叫來醫務人員進行檢查,發現並無大礙,然後檢查他的皮鞋,發現釘的防滑墊已經磨平了,就叫工作人員給他的皮鞋重新釘了防滑墊。之前發火的人也覺得非常不好意思,就說他只是提醒酒店應該注意門口的瓷磚太滑了而已。酒店經理非常客氣的說他們一定改正,並且釘了新的防滑墊,應該不會再感覺到滑了,希望您下次有機會入住酒店他們會提供更好的服務。於是這個人後來只要來這個城市必定入住這個酒店。
情緒其實是一個隱藏的潘朵拉盒子,如果我們用的好,會成為我們生活、工作、學習上的助推器,如果用不好,會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定時炸彈。所以要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成為踢貓的發起者,傳遞者和承受者,既不要讓別人的壞情緒影響到自己,也不要讓自己的壞情緒影響他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