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被譽為社會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它是當今各種心理學著作引用次數最多的一本書,這本書叫《思考,快與慢》;有一個人,憑藉心理學家的身份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它就是《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

cover

思考,有快與慢兩種方式,也是我們大腦運作的基本規律。今天我們就結合這本書談談如何利用快與慢的思考去讀書。

人的大腦作用機制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告訴我們:人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做決定的方式,快就是無意識的直覺,作者叫系統1”,就像走路時、刷抖音時你基本不用思考只靠直覺;慢就是有理性的思考,作者叫系統2”,就像問你25X97等於幾,你必須認真思考才能回答。而我們的日常決策都是這兩個系統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者的作用機制是:當我們醒著時,系統1自主運行,系統2則處於放鬆狀態,只有少部分參與。而當系統1運行遇到阻礙,便會向系統2尋求支援,由系統2會給出更詳細、更明確的處理方式,來解決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呢,有兩個原因:

一是大腦思考是需要耗費能量的,尤其是系統2更加耗費能量。腦力勞動耗費的能量與體力勞動相比一點不少,想想我們上學時饑腸轆轆、狼吞虎嚥的畫面,再想想我們現在到了飯點沒有胃口的現狀,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腦力勞動也就是系統2的思考大量減少了。

二是因為耗能更多,大腦就儘量減少耗能的系統2運作,也就是說人的大腦天生愛偷懶,能用系統1直覺更省能方式的,絕不啟動系統2

讀書的五個階段

我們讀書大概有五種方式或五個階段,這和系統12作用緊密關聯:

一是聽書。我們可以在聽書時,同時走路、或者開車、或者跑步、或者幹家務,兩者互不影響。這種讀書方式主要是系統1在運作,好處是大部分時間我們不費力,偶爾碰到有意義的地方,系統2會參與一下;壞處是很容易忘記。

二是讀書。這時我們就不能一心二用幹其他事情了,必須坐在那裡只做讀書一件事。這時系統2開始主導,但系統1隨時還會回來。比如在我們精力匱乏時、或是感到困難時,就會走神、刷刷手機或者趴在桌上睡一會兒。因此呢,建議讀書放在早上自己精力最集中的時間,更容易聚焦,更容易讀懂。

三是寫作輸出。系統2全力參與,把書中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輸出為文字。

四是分享討論。比如各種讀書會或者線上訓練營。當我們與人爭辯甚至吵架時,就會腎上腺素大量分泌,瞳孔放大,系統2全力投入運作。這也許就是西藏喇嘛辯經的原理,理越辯越明,書越辯越清。

五是講書。我認為是讀書的最高的階段。就是將系統2變成系統1。原來系統1是可以練習的。就像練習了數千個小時後的象棋大師,在他們眼裡,棋盤上的棋子,和我們普通人眼裡的棋子是不一樣的。對於講書,正是經過了無數次的刻意練習,書已經變成了講書人的直覺系統1。所以講書人才能隨時講書、順手拈來。

《思考,快與慢》中告訴我們,這就是專家的秘密。專家們正是通過了刻意的練習,才能更快更準確地用系統1直覺做出決定。讀書的五種方式的效率可從下圖清晰的展示出來,唯有講書教別人才能效率最高

01

讀書的心流

心流是心的最優體驗。進入心流的五個元素包括:一個有挑戰性但可以努力達到的目標,集中注意力,全身貫注,即時的回饋和忘我的狀態。

心流巧妙了區分了兩種努力形式:對任務的關注和對注意力的嚴格控制,二者缺一不可。結合《思考,快與慢》的原理,心流一定要系統2全力參加,沒有任務、沒有刻苦的思考,單獨系統1的直覺參與就是發呆、放空,不是心流。

我認為聽書和放鬆的讀書是進入不了心流的,只能是發呆,是大腦的休息。只有集中精神的讀書、寫作、分享和講書,讓系統2全力地參與才符合心流的要求。而即時回饋最強烈的時候,就是你把複雜的系統2思考變成自己的本能,也就是成為專家時。針對讀書,就是當你熟練講書時,不給別人講清楚書作為目標時,你就進入了心流的最佳狀態。

啟發式思考的Bug

正是因為大腦系統的特殊性,以及大腦習慣偷懶的特性,大腦存在著bug當直覺碰到複雜難題時,會自動用一個簡單問題來替代。書中叫做啟發性思考。比如:他是好人,因為他對我好;他是個壞人,瞧他一身紋身。

讀書也是如此,沒有系統2的強烈參與,系統1就會把書中的知識往我們已知的知識上拉,我們在輕鬆閱讀時經常會有這個我好像知道啊,和以前講的差不多的感覺。而只有我們努力思考,讓大腦痛苦地思考,才會恍然大悟,發現更多的新鮮觀點。

所以只有躬身入局、讓系統2強烈參與其中,也就是刻苦讀書、寫作輸出、分享討論以及講書時,才能真正體會新的知識。

arrow
arrow

    JT才知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