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ec989808

如果讓你選擇,你想成為讓人喜歡還是討厭的人,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前者,但成為被別人喜歡的人,其實挺累人的,因為必須依照別人的喜好,標準來改變自己。被別人討厭,心理當然會不舒服,但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自己反倒討厭起自己,到底怎樣才能活得幸福一些呢? 今天為你介紹的這本書可以幫你解惑。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是兩位日本人,一位叫岸見一郎,是一位哲學家,他積極從事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著述、演講,同時也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諮商師與顧問。另一位作者叫古賀史健專門以聽寫記錄的方式從事書籍撰寫,參與過許多暢銷書籍的出版。在這本書裡,他們讓一位煩惱纏身的年輕人去拜訪一位智慧的哲學家,通過這兩個人之間的對話來闡釋阿德勒心理學思想在當代社會的應用,這本書不僅探討了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煩惱,還提供了不少解決方法。

本書分為五大部分來討論阿德勒心理學

一、否定心理創傷:

不少情況下人們常常認為自己現在的生活是被過去的經歷所決定的,比如認為童年陰影會伴隨人的一生,很多人都用親身經歷表示童年受到的傷害,影響現在的自己,這種觀點也被稱為原因論,最早是由佛洛依德提出來的,現在也被許多人接受,但是阿德勒完全否定原因論,他認為真正決定我們感受的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客觀事情,而是我們自己對事情的主觀看法,同樣是口渴時候看到半杯水,有的人會歡呼,幸好還有半杯水,有的人就會悲歎,哎呀,怎麼只有半杯水了,因此只要我們改變看法,生活自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阿德勒從這一點出發得出了解釋人們行為的另一套理論,叫目的論,

目的論的觀點是這樣的,我們做任何事情不是因為過去的經歷,而是因為我們現在有想要達到的目的,所以主動選擇了現在的生活,比如說我們努力學習。為了好成績,努力工作,那是為了多賺錢, 一切行為的背後都有著現在的目的,而這些目的最終讓我們選擇了現在的生活,過去的經歷雖然會對現在有影響,但歸根到底決定我們現在生活的還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在尋找問題解決方法之前,要先問自己想不想改變,而邁出這一步的關鍵在於有勇氣承擔生活的責任,承認各種問題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的確是件很難的事情,但是只有勇敢的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最終改變生活

 

二、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阿德勒認為自卑存在於人的天性之中,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更加理想的自己,以及希望達到的目標,當我們無法成為理想的自己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卑,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感有著積極的一面,因為它可以成為我們努力的動力。蹣跚學步的孩子學會站立,是在追求優越性;他們學會語言,與其他人溝通,是追求優越性;人類歷史上科學不斷進步,也是追求優越性的結果。

所以說,自卑感是人不斷追求卓越的一個動力源。自卑感讓人時刻感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努力進步。但你肯定能想到,生活中我們也見很多人,他們因為自卑變得特別消極。他們什麼都不做,就斷定自己不行,想讓他們改變比什麼都難。這又是怎麼回事?阿德勒說,這種情況,就不應該叫自卑感了,應該叫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指的是,有些人會把自卑感,當做某種藉口來使用。就像是我因為長得不漂亮所以找不到男朋友,或者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這樣的想法。這種大肆宣揚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結論,就已經超過了自卑感的範疇,是一種自卑情結。而且,阿德勒特別強調,這種自卑情結,是你自己的選擇。

但為什麼有的人會選擇自卑情結來做自己的保護傘呢?如果用一句話來回答,那就是,他們都避免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受傷。在阿德勒看來,人際關係,是一切煩惱和不良情緒的源頭。

試想一下,想要實現不在一段關係中受傷這個目的,大多數人會怎麼做。其實很簡單,只需要變成一個只看自己的缺點、儘量不介入人際關係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來,只要躲在自己的殼裡,就可以盡可能少和別人發生關聯,萬一遭到別人的拒絕或者傷害,還可以用這樣的理由來安慰自己:因為我有這樣的缺點才會遭人拒絕,只要我沒有這個缺點,也會很討人喜歡。

任何人只要處在這個複雜的社會網路之中,就都會感到煩惱。所以阿德勒說:人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要想消除煩惱,恐怕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課題分離的意思就是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給分清楚,專注自己課題的同時,也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

人際關係的紛爭,大多都是因為干涉他人的課題所致。要區分是誰的課題,只要思考「因為這個決定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如許多父母逼小孩讀書,其實就是涉入小孩的課題。有時候家長為了方便而主動幫小孩做功課、整理衣服讓自己比較輕鬆,這就是介入、剝奪孩子的課題,使孩子失去學習成長的機會。阿德勒說:「沒學會面對困難的孩子,將會閃躲所有一切的困難。」「我們可以把馬牽到水邊,卻無法強迫牠喝水。」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要學會懂得「課題分離」,因為當在意別人眼光和對我們的評價時,就會不斷尋求他人的認同。不要介入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任何人介入你的,這就是解決人際關係煩惱的方法。面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不對自己人生說謊,至於別人如何評斷或是怎麼看待我們,因為無能為力所以無須在意。為了不被其他人討厭,而追求別人的認同、滿足他人的期待,這樣會需要擔負不必要的責任,要嘛會讓自己太累,否則就是做不到而信用破產。因此阿德勒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想不被別人討厭就意味著要八面玲瓏的討好身邊所有人,這是一種最不自由的生活,也是最不可能實現的生活,只有當我們有勇氣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別人認可的時候,才能真正的做到課題分離,從而獲得自由的生活。

 

四;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阿德勒倡導「社會意識」,也就是「共同體」的概念,人們雖然是獨立的個體,但也需要把其他人視為「夥伴」,在「共同體」中產生歸屬感。而「社會意識」就是把「自我的執著」轉變成「對他人的關心」。歸屬感並不是待著就可以得到,必須自己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能獲得。正面迎接「人生的任務」,也就是不逃避愛、工作、交友這些人際關係任務,自己主動向前。所謂歸屬感不是與生俱來,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才能獲得。「人只有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對共同體有益的時候,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因此關心他人、建立橫向關係,這些都和「我對某人是有用處的」這種實質感受相關,進而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產生自信及勇氣。

 

五、認真活在當下:

阿德勒認為人際關係的最終目的就是「社會意識」。這需要「接納自我」、「信任他人」還有「貢獻他人」這三項。「接納自我」就是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己」,並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用平靜的心,接受無法改變的「這個我」,並對於可以改變的事物,抱持改變的「勇氣」。若要將「對自己的執著」,轉換為「對他人的關心」,不可或缺的關鍵是「信任他人」。要有無條件的信任,才能建立起深厚的關係。只要相信別人,則世界將變得很單純,否則就是有擔保或是有條件的信用關係。只要害怕信任,終將無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相對的,若能藉著「信任他人」與他人建立深厚關係的勇氣,你在人際關係上所獲得的喜悅,還有人生中的快樂也會增加許多。社會意識不是光靠接納自我和信任別人就可以得到,還需要靠「貢獻他人」,唯有透過貢獻他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只要認為「我對共同體有幫助」、「我對某人有用處」,可以讓自己實際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就可以感到幸福。換言之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這種貢獻感並非是為了追求他人認同,而是發自內心的想要貢獻,這樣才能算是自由且幸福的人生。

阿德勒認為決定我們現在生活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對各種事物的看法。所以只要有勇氣不去尋求他人的認可,邁出改變自己的腳步,就一定能夠擺脫煩惱,而生活中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為了擺脫煩惱,我們要有勇氣承擔自己的人生責任,不要把自卑感當成自己無法成功的藉口,而是要讓自卑感成為努力的動力,同時我們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用課題分離的方式擺脫對他人認可的追求,專注在自己的人生課題上,而勇氣來源於自我,我們可以通過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個共同體夥伴關係中體驗到自我價值,最終獲得勇氣,我們還要有一種甘於平凡的勇氣,不要想著自己要出人頭地,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才算成功,人生就好比登山一樣,我們並不是只有登頂才叫成功,如果體力不濟,你爬到了半山腰也是挺好的,因為登山的目的在於其中的過程,而不是那個最終的結果,人生裡我們大部分的時光都是在路上,而不是只有爬到山頂才算數,所以放下你對於未來的焦慮和過去的傷害,你只需要做的就是放輕鬆過好每一個當下就夠了。

 

arrow
arrow

    JT才知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