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000001_1558083823

你是否經常為了自己的壞習慣苦惱,想要戒除卻力不從心?或者,你想養成好習慣,卻老是半途而廢?其實,問題不在你身上,而是你遵循的行為改變系統出了問題!

善用「複利」效應,讓小小的原子習慣利滾利,滾出生命的大不同! 天天細微改變,會累積成巨大差異,這就是原子習慣的驚人力量!

本書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是個專門研究習慣、決策及如何持續進步的作家與講者,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時代雜誌》及《創業家雜誌》,也曾登上CBS電視節目《今晨》。每個月有數百萬人造訪他的網站,廣受歡迎的電子報也有數十萬名訂閱者。 常受邀到大學及《財富》500大企業針對行為改變與習慣養成演講。

他曾經在高二的一場棒球賽中意外被球棒擊中臉,嚴重受傷,甚至昏迷。經過好幾個月的治療,雖然痊癒出院,可以重新踏上球場,後來也進入大學棒球隊,卻只能坐在板凳席,幾乎沒有上場機會。 然而,在頭部嚴重受傷之後的第六年,他被選為他所就讀大學的最佳男性運動員,並且入選ESPN的全美明星陣容。 從運動生涯幾乎結束,到入選全美明星陣容,甚至在畢業時獲得學業方面的總統獎章,他是怎麼做到的?一切只因他認識且善用了「原子習慣」的力量!

本書作者提供的是方法論,具有可操作性,並從多維度提出了可參考的建議和分析,告訴人們如何培養好習慣,並告別陋習。下面分享15個書中的觀點:

1.微小習慣具有指數級影響

即我們所說的複利複損。早睡早起一天並不會給你的身體帶來實質性的改變,但堅持早睡早起一年你的健康必然有明顯的改善;同理,暴飲暴食一次,你的身體會自然修復,但如果長期暴飲暴食,你的身體指標必然會向危險的方向發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時間越久,指數效應越明顯。

 

2.量變引發質變

當你開始培養一個好習慣的時候,由於重複次數不夠多,所以暫時看不到明顯的效果,也就是到了所謂的瓶頸期。然而一旦重複次數足夠多,效果會突破性地顯現,帶來特別驚喜的反應。認真寫1000字,看不到很大的效果;認真寫100萬字,你可能會成為作家。

 

3.注重行動而非結果

許多人樹立目標的時候喜歡把計劃寫得盡善盡美,但自己從未採取任何有效行動,使得計劃永遠停留在設計而非實施。事實告訴我們,成功只是諸多有效行為的附屬品,是水到渠成的事。在未採取行動之時,任何計劃都是空想,沒有意義。所以,當事人應盡可能的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是否採取了有效行動這一點上,譬如你要通過考試,則應關注自己有沒有好好聽課、背書和做題目,如果以上都做到了,那麼大概率可以通過考試。

 

4.在改變習慣之前,先問問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培養一個習慣之前,先思考已經擁有那種習慣的身份會如何行事。比如想培養寫作的習慣,那不如先成為一個熱愛文字的人,想想一個作家平時都會做些什麼;想減肥,先把自己當成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思考一下一個長期健身愛好者的飲食作息是怎樣的。

 

5.提示、渴求、反應、獎勵

要讓好習慣的提示顯而易見,例如: 想吃健康食品,就把健康食品擺在餐桌上,請別人把垃圾食品藏起來。再來讓好習慣充滿吸引力,【誘惑綑綁】簡單來說只要做到你在完成一個任務後能馬上得到糖果這件事就會讓你感受吸引力。書中提及到一名愛看Netflix的學生,但他也明白自己的運動量不足,於是改造了健身自行車將筆電改造上去,並且要在健身自行車達到一定速率下才能撥放影片。妥善利用【誘惑綑綁】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接著讓好習慣變得容易,人類總是花費最少的努力去產出最大的價值的那個才會被實踐。我們的動機就是做最容易的事情,所以盡可能讓習慣變得容易開始。最後要讓結果令人愉悅,當某個習慣是讓人感覺愉悅的時候,我們就會提高下次重複這種行為的可能性,進而形成了完整的習慣循環。

 

6.良好的環境更容易培養好習慣

環境是塑造人類行為的無形之手。很多時候,人們選擇某樣東西並不是因為它們是什麼,而是因為它們在唾手可及之處而已。如果想多喝水,就每天早上裝滿幾個水瓶,放在屋子裡顯眼的地方。不想一回家就癱在沙發上看電視,就把遙控器放在離客廳很遠的房間裡。這些都是巧妙的利用環境來幫助自身習慣的例子。

 

7.使習慣具有吸引力

一個行為越有吸引力,越有可能形成習慣。例如:為了喝到自己最愛的咖啡,規定自己只能在看書的時候喝咖啡。為了聽自己最愛的專輯,規定自己只能在跑步運動的時候聽歌。

 

8.慢步前行,但絕不後退

可以每天只讀1頁書,但絕不放縱自己連1頁書也不讀。長期來看,一年至少可以讀完1本。

 

9.專注於採取行動,而不只是醞釀行動

先完成,再完美。做事之前需要計劃,但採取行動更為重要。我們不需要十全十美的計劃,因為計劃可以不斷在行動中完善改進,重要的是採取行動。

 

10.習慣的培養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重複的次數

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次數決定習慣。當你能在一周內盡可能多地重複做一件事(比如做10次左右),你更容易養成習慣。比如你有打遊戲的習慣,最初可能只是朋友推薦給你一個遊戲,但你3天之內一直在玩,點開了不止20次,從此你玩遊戲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行為的次數不夠,時間再長,習慣也不會養成。

 

11.絕對不錯過2次

必須承認,養成好習慣並不容易,偶爾也會有突發情況。所以,偶爾有1次沒能按計劃行動情有可原,還有補救的機會,行為慣性還在。但一旦錯過2次,就要考慮是否需要調整計劃或者自己是否有放縱偷懶的跡象了。給自己立下底線:絕對不錯過2次。因為一旦錯過2次,則意味著新習慣的開始,原有的習慣將被侵蝕。

 

12.基因不能排除艱苦努力的需要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所以每個人擅長的習慣也不同。有些人的性格可能天生就擅於在學習或運動中找到樂趣,有些人天生愛練習樂器,這是由某些遺傳因素或家庭環境決定的。天賦決定了你適合哪些習慣,但並不意味著不需付出艱苦的努力和長期堅持,因為知識不會自動裝到腦子裡,多餘的脂肪也不會憑空消失。

 

13.做難度適中的事

研究表明,當人們從事對自己而言難度適中的事情時,最容易被激勵,也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比如你打桌球,跟一個初學者打,你會覺得沒意思,因為贏得太容易;但是如果跟世界冠軍打,你會覺得很無力,因為根本贏不了。所以最恰當的方式應該是找一個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朋友,打的時候有輸有贏,有樂趣也有進步,輸的時候有所反思,贏了也有成就感。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制定計劃的時候,要製定那種跳一跳能夠得著的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不能太容易,也不能用盡全力也難以實現,這會打消你行動的積極性。難度適中,既能保證自己有動力去做,又能保證自己做完後水平有所提高,兩全其美。隨著水平越來越高,所謂的難度適中也會逐級上升。

 

14.在厭倦中堅持到底

一件事做久了,難免會感到厭倦,任何成功人士也不例外,這就是人性。專業人士和普通人士的區別在於,面對厭倦,專業人士依舊堅定依照計劃行事,而其他人選擇了中斷或放棄。要想形成習慣,那就盡量不要受心情的影響。不論心情好壞,該做的事一定要做。生活的意義某種程度上是對抗無聊

 

15.養成好習慣後仍需不斷反思

其實這又回到最初的問題:到底什麼是習慣?習慣就是你不需動用太多意志力、甚至不假思索就能去做的事,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例如,你不用想太多就知道每天要刷牙洗臉。從不假思索這一點來看,習慣既有利也有弊。養成好習慣後,不假思索導致你會忽略行動中的一些小問題,並容易產生自滿。事實上,沒有絕對完美的習慣,習慣養成後,仍需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不斷反思,尋求進步。

 

 

arrow
arrow

    JT才知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